我们首先来关注纳米生物技术方面的两篇高引文章。纳米材料的尺寸一般比生物体内的细胞小得多,这就为纳米载药和纳米传感等方面提供了新的途径。日本RIKEN脑科学研究所Thomas J. McHugh团队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Xiaogang Liu团队合作,将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光学特性应用到了光遗传学技术上[1] 。光遗传学是探索神经元回路的一项革命性技术,但在临床应用等方面仍有局限性。由于可见光无法穿透到大脑深层结构,往往需要在脑部植入很长的光纤,造成组织损伤。上转换纳米颗粒可以将组织通透性较强的近红外光(NIR)转换为可见光,控制特殊标记的细胞(图1)。他们在腹侧被盖区通过上转化纳米颗粒释放蓝光来诱发多巴胺释放、癫痫终止、记忆召回等生理现象。这项上转换颗粒在光遗传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微创光学神经操控,并可应用于远程治疗。
钙钛矿无疑是近年来的热点材料之一。和等其他种类的太阳能电池相比,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成本低、具有柔韧性且易于调制。钙钛矿在信息存储、光电器件方面也有很大应用潜力。下面的两篇文章展示了研究者们对钙钛矿发光机理的最新认识。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Maksym V. Kovalenko、David J. Norris和Gabriele Rainò以及美国海军科学研究实验所Alexander L. Efros团队发现铯铅卤化物钙钛矿中的最低激子具有很高的发光率[4] 。无机半导体中能量最低的激子释放光子缓慢,被称为“暗激子”。人们一直在探索存在明亮的最低激子的无机半导体材料。在这项研究中,他们首先利用有效质量模型和群理论来证明钙钛矿存在这种能态的可能性,然后,将模型应用于 CsPbX3 纳米晶体(图4) ,并在单纳米晶体水平上测量了荧光强度和尺寸与组分的关系。这些材料的光子发射速率在室温和低温下分别比其它半导体晶体快20 到 1000 倍。这一成果为发掘更多具有明亮激子的半导体提供了指导,也对光电子器件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图4. CsPbBr3晶体结构;光致发光衰减曲线
在另一篇报道中,英国剑桥大学的Samuel D. Stranks团队通过在钙钛矿表面和晶界上修饰卤化钾钝化层,来大幅减弱非辐射损耗和离子迁移[5] 。外部量子效率达66%,内部量子效率达到95%(图5)。在达到高发光率的同时,迁移率仍可以保持在40cm2/V/s 。这项成果无疑是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在光电子应用中的一大进展。
最后,我们来关注物理学家们在不同材料中的新发现。首先介绍的是马约拉纳(Majorana)费米子的研究成果。马约拉纳对称性预测零偏压峰的高度为量子化普通电导值(2e2/h)。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Leo P. Kouwenhoven课题组和合作者通过锑化铟纳米线实验对马约拉纳态电导模型进行了量子化[7] 。他们观测到马约拉纳零偏压峰值高度非常接近2e2/h(图7)。这项研究不仅捕捉到了令人信服的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证据, 而且为今后的实验和拓扑量子计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