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材料研究兴起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比如大规模合成样品中存在的缺陷工程。为了缺陷工程开发应用特定的策略,阐明结构缺陷对电子性能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近日来自浙江大学的张泽院士、金传洪教授、袁俊教授(共同通讯)以“Atomic Defects in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From Single-Atom Spectroscopy to Functionalities in Opto-/Electronics, Nanomagnetism, and Catalysis”为题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综述,主要回顾了二维晶体中两个方面的缺陷:一个是通过原子分辨电子显微镜探测石墨烯和六方氮化硼中出现的点缺陷,分析它们的局部电子性质。另一个将侧重于TMD中的点缺陷及研究其对电子结构、光致发光和电传输性质的影响。
6、Adv. Mater. 综述:石墨烯以及其他二维胶体:液晶和宏观纤维
图6 基于液晶的宏观纤维合成策略
浙江大学的高超教授(通讯作者)课题组在材料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Graphene and Other 2D Colloids: Liquid Crystals and Macroscopic Fibers”的文章,讨论了二维胶体、液晶与宏观纤维关联领域的研究。作者首先追溯了二维胶体的历史,探讨了在液晶研究背景中二维纳米材料纤维的概念,详细阐述了制备的动机、原理和可能的策略。然后文章重点关注了石墨烯纤维的出现、发展和应用。此外,二维纳米纤维的最新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也被概括描述。
7、Chem. Soc. Rev. 综述:二维材料束缚下的表面化学和催化
图7 二维材料下的化学
二维材料的特点是面内结合力强而面间作用弱,而研究二维材料界面之间的化学过程是近来新兴的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包信和院士和傅强研究员(通讯作者)等人在综述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Surface chemistry and catalysis confined under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的文章。作者首先介绍了原子或者分子在超薄二维材料上的插入过程,说明了二维材料作为纳米容器的概念。然后介绍了二维束缚空间中出现的催化反应、化学气相沉积和电化学反应等过程,说明了二维材料作为纳米反应器的概念。最后,文章总结提出了二维表面的限制效应促使了狭小空间中新型化学的产生。
8、Nat. Mater. 综述:混合维度的范德华异质结构
图8 典型的2D材料和混合维度范德华异质结构的示意图
层状材料中,范德华相互作用不仅仅局限在片层间相互作用。事实上,任何钝化的或者悬垂键自由表面间相互作用均通过范德华力。这也就使得任何层状2D材料能够与许多不同维度的材料整合成为混合维度范德华异质结构,即2D+nD(n=0,1,3)的组合。这也催生了对更广范围范德华异质结构的更深入的研究。美国西北大学的Mark C. Hersam教授(通讯作者)等人对混合维度范德华异质结构的研究进行了整理,特别强调了其在固相器件中的应用。作者首先对混合维度异质结构进行了大体分类以及其所包含材料的种类。然后讨论了电荷输运的物理现象和混合维度界面的波段调整,同时突出强调了相关的化学过程和合成路径。最后,作者讨论了混合维度异质结构在固态器件中的应用,以及未来整合成主流技术的展望。该篇综述在Nature Materials上以“Mixed-dimensional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s”为题发表。
9、Nat. Mater. 综述:层状二维材料中的激元
图9 石墨烯等离子体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Tony Low(通讯作者)等人综述了大量二维材料中的激元模式以及近期的实验进展。作者还调查了这些激元模式的光学光谱性质以及应用。二维材料激元及其杂化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出现为实现操纵光-物质作用提供了不同且极具潜力的可能。相关的内容以“Polaritons in layered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为题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 Materials上。
10、Nat. Rev. Chem. 综述:二维材料的合成及其元素化学
图10 能合成二维材料的元素以及其对应的合成方法
美国西北大学的Mark C. Hersam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的Nathan P. Guisinger(共同通讯)等人详细总结了二维材料的合成以及化学性质的表征方法,重点讲解了基本二维材料的合成。基于石墨烯这种最典型的二维材料,讲解了与石墨烯接近的第III主族硼的二维材料、第IV主族硅、锗和锡的二维材料以及第V主族磷、铋的二维材料的理论计算的结构、性能预测,随后总结了每一种材料的合成以及表征方法和结果,针对这些二维材料的常温不稳定问题,还提出了改善其常温稳定性和化学性质的方法,最后对二维材料这个领域未来的发展做了展望。以上内容以“Synthesis and chemistry of elemental 2D materials”为题发表在2017年1月25日的Nature Reviews Chemistry上。
11、Nat. Rev. Mater. 综述:2D过渡金属硫化物
图11 TMDCs的结构和电子特性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Andras Kis(通讯作者)等人应邀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2D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的综述文章。文章主要对近年来2D-TMDCs在结构、电子能带、性质、合成方法、半导体器件应用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指出2D-TMDCs研究仍然处于非常基础的阶段,有待科研工作者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来推动其实际应用。
二维材料可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氧化还原插层剥离法,水热模板组装法,超声剥离法等方法制备。插层法制备二维材料不仅可以增大其片层间距,也改变了能带填充状态和费米能级,从而增强导电性、离子传输能力和催化活性。武汉大学付磊教授在Adv. Energy Mater.杂志上发表Opening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fo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A Concept的综述文章,主要介绍了二维材料(石墨烯, 过渡金属硫化物(TMDs),过渡金属碳化物(TMCs), 黑磷(BP), 石墨相氮化碳(g-C3N4)等在能量转换与储存器件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太阳能电池,热电器件,电催化材料,超级电容器和二次电池等。